学史力行 发挥农信力量 着力办好“十件实事” 深入为民解难题
为进一步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省联社党委紧紧围绕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将为民办实事、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拟定了“十件实事”及34项服务举措,全力为民办实事,全面满足客户多元化金融需求,助推贵州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保持扶贫政策延续稳定。继续向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脱贫户和边缘易致贫户提供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及扶贫小额信贷支持;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金融服务,探索迁入地农户信用工程创建工作;做好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就业创业的金融服务,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二是全力支持乡村振兴,创新丰富金融服务方式。出台全省农信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规划,全力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创新推出“致富通”乡村产业系列信贷产品,切实满足合作社及成员的信贷合理需求;创新金融支持方式,实行信贷资源倾斜,支持12大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和坝区农业产业发展;迭代升级村集体经济平台功能,提升村集体经济金融服务水平;总结推广“社社联建”模式,发挥客户经理“四员”作用,帮助培育一批专业合作社优先发展,全年计划指导300家专业合作社;推动“黔农智慧乡村·美丽塘约建设”项目,把党建优势、金融优势转化为促进乡村振兴优势,打造一套农信助力乡村振兴的工作经验和做法。
三是做深普惠金融服务,提升群众金融获得质效。出台普惠大走访行动方案,开展“进村组、进单位、进园区、进商圈、进社区”大走访;持续加大金融知识普及力度,联合农业农村、司法等部门开展送金融知识、农技和法律知识下乡活动;开展助农流动金融服务,将柜台延伸到边远村寨,让群众不出村就能享受便捷金融服务;推动黔农村村通和黔农驿站普惠金融服务点全面转型升级,丰富服务功能、提升服务水平。
四是提升“一卡通”服务功能,做好群众惠农补贴发放。推动惠农补贴“一卡通”信息治理,保障惠农补贴资金应发尽发、及时到位;严格落实补贴资金对账制度,做到底数清、账目明、款项准;充分运用“黔农村村通”“黔农云”互联网平台,加强边远偏僻村寨及老弱病残等特殊群体服务力度;积极对接惠民补贴项目的代理代发,争取更多惠民补贴项目纳入“一卡通”发放。
五是推进营业网点功能转型,提升金融支付结算质效。持续优化业务流程,不断提升金融服务便利度;加快智慧柜员机推广运用,普及移动展业设备,加强柜面业务运营管控模式创新,推进网点服务智能化;深入推进网点文明规范服务,扎实做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推进网点服务标准化、流程化,提升厅堂服务水平。
六是夯实农村信用工程基础,提升小额信用贷款获得面。编制贵州省农村信用社信用工程“3+2”建设规划(2021-2025),建立信用乡镇、信用村组准入与退出机制,推动农村信用工程提质增效,按照“成熟一个申报一个”的原则,严格开展信用乡镇验收,确保创建质量;开展农户大走访,按照“走小、走实、走透”的工作目标,深入村组扎实有序推进农户大走访工作,提高线上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用信比例,有效降低客户融资附属成本。
七是大力发展场景金融,丰富农村金融服务渠道。做好场景金融生态圈,营销推广小区线上云服务,打通物业缴费、物业报修、门禁、无感停车等便民服务,延伸服务场景,增强客户使用的必要性;持续升级优化智慧场景功能,快速推广运用停车场、小区、校园、快递柜等智慧金融场景;开展金融跨界合作,与本地区商超、教育培训、康养医疗、旅游娱乐等行业合作,将金融服务延伸至客户周边生活场景。
八是推动农民工服务升级,延伸普惠金融服务覆盖面。总结纳雍微喇叭、正安“驻外黔农驿站”做法,探索开展农民工批量预授信及稳岗就业、劳务输出等非金融服务;建立省联社农民工中心、审计中心、基层行社、驻外中心的四级联动机制,实现农民工信息共享,提升农民工服务质效。
九是持续推进减费让利,降低企业群众融资成本。制订出台利率定价指导意见,指导行社科学合理定价,加强利率执行监测,开展行社定价行为检查,排查违规利率定价风险,有效降低客户融资成本;强化普惠性利率政策的执行,对行社服务收费项目及价格执行情况开展年度检查,落实减免费项目。
十是继续做好结对帮扶,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面向农村创业青年、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发放“青扶贷”创业担保贷款;继续推动结对帮扶务川2020-2022巩固提升方案落地实施,做好金融支持脱贫人口稳岗就业、产业发展等工作,帮助务川“强弱项、补短板、不返贫”;持续加强思南县村集体经济结对帮扶工作,助力村集体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每半年至少要深入帮扶村开展1次调研,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推动工作落实;深入开展领导干部入企走访活动,全面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每半年至少到定点企业深入走访1次,积极推动提高企业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