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贵州大数据集团驻村第一书记梅炜均: 千亩荒山变药园 探寻生态致富新路子
绿水青山怎样变成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金山银山?
这个问题一直盘踞在梅炜均的心头。作为云上贵州大数据集团派驻第一书记,梅炜均所在的固本乡扣文村是锦屏县最偏远的少数民族村寨。时间不等人、形势不等人,脱贫攻坚收官之年遭遇疫情影响,梅炜均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脱贫致富快,全靠产业带。在县乡统筹下,扣文村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业。今年疫情期间,梅炜均积极组织贫困户又种植了70亩中药材吴茱萸。扣文村合作社100亩吴茱萸三年挂果,按照市场价每亩7000元利润,预计每年可实现70万收入。没有规模就没有产业,云上贵州大数据集团党委希望村支两委继续在“在产业规模上做文章”,那如何扩大中药材种植规模?梅炜均瞄上了村里的荒山。
“很心痛,以前村里荒山上的树木主要是烧炭,树砍多了不仅容易水土流失,村民守着金山银山还没饭吃”,梅炜均回忆刚到扣文村的景象。通过多方打听,梅炜均得知县林业局有荒山植树造林项目,经过深度沟通,县林业局承诺免费提供扣文村143000棵黄柏树苗用于荒山绿化,承担三年内所有种植维护费用,三年后将种植基地免费移交给村合作社。说干就干,梅炜均立刻组织发动村民,通过合作社招工实现家门口就业,聘用村民在1300多亩荒山种下了143000棵中药材黄柏树苗。
“往年都是到处找活干,今年有疫情出不了门,能在自家门口干活赚钱,真是太好了!”参加种植的村民吴正松兴高采烈地说道。但在梅炜均看来,20天1100人次共计90000多元的劳务收入,只是千亩黄柏药园收益的冰山一角。
绿水青山就是实实在在的金山银山。梅炜均给记者算了一笔长远账,黄柏树皮内层经炮制后入药,意味着黄柏树成熟后只需剥下树皮,不用大规模砍伐树木。千亩荒山变药园,将植树造林和产业扶贫相结合,不仅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发展理念,而且开拓了扶贫新路子,探索出了一条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
为积极调动村民积极性,完善好利益联结机制,今年云上贵州大数据集团党委又向扣文村捐赠了50万元扶贫资金,扣文村合作社将按照不超过40%的比例,通过增股加业绩配股的方式分配给全村235户全部村民,推动村集体、村民、村合作社形成“利益捆绑”,把村合作社打造成“命运共同体”,激发脱贫内生动力,让脱贫可持续、致富有干劲,确保真正实现脱贫不返贫。
梅书记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利用荒山植树造林项目政策开展黄柏林种植,按照每株树苗0.7元估算,苗木费节约10余万元、每年育苗费20余万元,三年内共为村合作社节约70多万元。按照每亩可栽种黄柏树110株,8龄树每株可采干皮15公斤左右,市场价8、9元每公斤,每亩黄柏林可收获14000余元,1300多亩黄柏林每年可创造经济效益约1800万余元。村集体经济壮大了,扣文村全村235户村民将成为最大的受益者,绿水青山也将变成老百姓真正看得见摸得着的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