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改新促跨越 创新再攀高峰—贵州建工混合所有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今年四月,贵州建工集团拟定《贵州建工集团产权制度改革框架方案》,开启贵州建工混合所有制改革序幕,深入推进产权制度改革,有效推动企业逐步发展成为中国西部建筑施工领域的领军者。
改革初见成效
改革是企业发展的核动力源。多年以来,贵州建工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大胆创新,改大改强改优企业。从2000年开始推行三项制度改革,2006年开始逐步对所属服务公司、物资供应公司、子校等单位进行主辅分离改革,2013年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对所属岩土公司、九公司进行产权制度改革以,建立产学研一体化平台推进科技改革,实施区域化带动战略整合地方建筑资源……积极稳妥和深入有效的企业改革措施,激发了企业活力,也推动了企业科学健康发展。
作为我省唯一的国有独资大型建筑施工特级企业,贵州建工集团有限公司诞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发展历程一波三折,历尽艰辛。从1983年省建工局改制为贵州省建筑工程总公司起,企业改革一次比一次深入,效果一次比一次好,企业也从一个亏损严重、负债累累、濒临破产、职工上街的特困企业逐步发展成为中国西部建筑施工领域的领军者。
改革又上征程
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国企民企融合成为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重头戏。2013年底,贵州省政府出台了《贵州省国资委监管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三年行动计划》,贵州建工集团响应中央号召,积极探索、引战重组,推进企业产权制度改革。2015年6月28日成功实施与上海绿地控股集团的战略重组,是贵州省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中,成功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首家省属核心国资企业。
贵州建工改制重组采取整体改制模式,加大混合力度,绿地集团控股70%,国资持股30%,可谓“混得充分”;采取增量式改制思路,绿地集团以现金方式一次性向贵州建工注入资本金12亿元,增强了改制后企业的资本实力,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实现“混得规范”;采取分步走的思路实现管理层及核心员工持股,实现企业效益和竞争力的提升,目的“混出效果”。
混合所有制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有效形式。贵州建工改革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方法步骤合理,改出了增量,改出了前景,改出了希望。2015年,全集团完成总产值311亿元, 同比增长19.68%;承接任务554亿元,同比增长7.8%;实现利润2.61亿元,同比增长12.17%;上交税收11.41亿元,同比增长23.8%。同时,绿地集团在机制、激励、考核等方面的优势与贵州建工资质、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形成互补,极大地催生企业内生动力。2016年上半年,贵州建工稳步推进企业改革,员工持股即将落地,企业管理转型升级,市场拓展成绩喜人,项目管理常抓不懈,科技创新实现突破,新型建材推广运用,人才建设打牢基础,党建工作抓出成效,和谐企业有序推进, 上半年完成经营收入 185亿元,同比增长 41.76%,占全年目标的 50.94%;实现报表利润 2.20亿元,同比增长 64.18%,占全年目标的 53.14%;新签合同金额 395.26亿元,同比增长 28.12%。
改革新绘蓝图
目前,贵州建工拥有一支1800多名一二级建造师、近2000名中高级人员为骨干的懂经营、善管理、技术精、能搏击市场险风恶浪的精英人才团队;拥有2项房屋建筑施工总承包特级、2项设计甲级、9项房屋建筑施工总承包1级、152项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增项资质,集投资、房产、建筑设计、建筑新型材料研发生产、城市建设运营管理为一体;拥有6个鲁班奖、160项国家级省级工法、专利,50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科技创新奖及科技成果奖、100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各类样板示范工地、中国建筑承包商60强企业等荣誉……近年来,贵州建工承接任务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递增,省外市场份额占任务总额的30%,国外市场相继在西亚、非洲、东南亚等地承接了工程任务,近三年实现税收近30亿元。
作为世界500强企业绿地控股集团旗下核心企业,未来三年,贵州建工将发挥自身优势、整合优质建设资源,以大基建产业(房屋建筑、市政、城市轨道、公路、水利、机电设备安装等)为核心,通过创新盈利模式、提升专业水平、加快市场拓展、优化经营管理、加强品牌建设,不断提升产业能级,实现营业收入每年以100亿元递增、净利润每年以1亿元递增的发展目标,将贵州建工打造成为一家能够持续成长、不断创新、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成为绿地集团提升建筑产业核心竞争力、做大做强“大基建”产业集群的重要支撑,力争到2020年,使贵州建工成为行业前十的千亿级施工建设企业。